《東華人文學報》第二期目次 | |
莎士比亞《暴風雨》的外延與內涵 | 王靖獻 |
論宋代「以詩為詞」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 | 顏崑陽 |
百回本《西遊記》之「敘事矛盾」: 孫悟空到底贏了誰的「瞌睡蟲」 | 謝明勳 |
莊子與郭象「無情說」之比較: 以《莊子》「莊惠有情無情之辯」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 | 吳冠宏 |
文本中沈默的再現: 以兩則禪宗公案為例 | 曾銘裕 |
戲曲「關目」義涵之探討 | 許子漢 |
龔橙的著述與學術 | 車行健 |
李贄「童心說」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 | 蕭義玲 |
世紀末的女性情慾帝國/迷宮/廢墟: 從 《迷園》到《北港香爐人人插》 | 郝譽翔 |
想像力、主體性與史蒂文斯之「終極虛設」 | 傅士珍 |
浪漫「獨斷主義」: 華滋華斯早期詩作接受情況、十八世紀感性傳統、詩「革命」之喻 | 余君偉 |
聖布萊德醫院的蘇珊: 《 女孩 》 漫畫雜誌中的少女角色改寫 | 蔡淑芬 |
卡斯爾福特佚失的編年史: 約克郡的歷史想像 | 李 白 |
敖繼公《儀禮集說》駁議鄭注《儀禮》之研究 | 程克雅 |
元明雜劇官吏形象比較 | 游宗蓉 |
臺灣花蓮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