計畫年度 |
主持人姓名 |
執行機關 |
計畫名稱 |
97(98、99) |
王文進 |
中國語文學系 |
裴松之《三國志注》中南北文化立場之探究 |
96 |
王文進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江州地帶與南朝詩歌關係之研究 |
95 |
王文進 |
中國語文學系 |
魏晉時期巴蜀文化確立的三部曲—由《三都賦》到《三國志》到《華陽國志》 |
99 |
丘慧瑩 |
中國語文學系 |
牛郎織女戲劇研究(I) |
97 |
丘慧瑩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晚清崑劇演出研究-以《三十六聲粉鐸圖詠》為例 |
99 |
吳冠宏 |
中國語文學系 |
玄解以涉新─《世說新語》中「時論」之示例的考察與延展 |
98 |
吳冠宏 |
中國語文學系 |
人物品鑒之內在理路的反省與探索 |
97 |
吳冠宏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從人物代稱到經典詮釋:以余嘉錫《世說新語箋疏》為研究線索 |
96 |
吳冠宏 |
中國語文學系 |
余嘉錫的「《世說》學」研究─以史評類為考察中心 |
95 |
吳冠宏 |
中國語文學系 |
王弼聖人有情說與魏晉士風之分判與關 |
99 |
吳儀鳳 |
中國語文學系 |
論張衡的帝京書寫及其文化實踐 |
97 |
吳儀鳳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唐賦的經藝書寫研究(Ⅱ)-典禮賦 |
96 |
吳儀鳳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唐賦的經藝書寫研究 |
96(97、98) |
巫俊勳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崇古與合時之交會─明代吳元滿字學研究 |
95 |
巫俊勳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明代字學著作與研究敘錄 |
96(97、98) |
李秀華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台灣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傳播:以傑出書家後設認知觀點研發與推廣書法創意教學(I) |
99 |
張蜀蕙 |
中國語文學系 |
題壁與記憶—蘇軾題壁詩研究 |
99 |
許學仁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帛書、第二楚帛書、信陽楚簡、仰天湖楚簡與其他零散楚簡(Ⅲ) |
98 |
許學仁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帛書、第二楚帛書、信陽楚簡、仰天湖楚簡與其他零散楚簡(Ⅱ) |
97 |
許學仁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帛書、第二楚帛書、信陽楚簡、仰天湖楚簡與其他零散楚簡 |
96 |
許學仁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帛書、第二楚帛書、信陽楚簡、仰天湖楚簡與其他零散楚簡(Ⅲ) |
95 |
許學仁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帛書、第二楚帛書、信陽楚簡、仰天湖楚簡與其他零散楚簡(Ⅱ) |
99 |
彭衍綸 |
中國語文學系 |
臺灣地區龍目井傳說研究 |
98 |
彭衍綸 |
中國語文學系 |
臺灣地區白賊七故事追蹤研究—以1990年後田野調查采錄及歷年來戲劇表演詮釋的白賊七故事為考察 |
99 |
程克雅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清代中葉以來《三禮》版本流衍及題錄考述研究 |
97 |
程克雅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民國初年「漢學」與高本漢經學文獻釋讀方法研究 |
96 |
程克雅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晚清民初石經研究與「漢學」知識系譜:沈曾植、羅振玉、王國維與張國淦之考釋方法論探究 |
95 |
程克雅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晚清民初存古學堂學人與「漢學」知識系譜:以曹元弼、楊守敬、李詳、謝.量、蒙文通為主軸的探究 |
99 |
劉惠萍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圖像與神話:漢畫像所見神話之研究(Ⅲ) |
98 |
劉惠萍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圖像與神話:漢畫像所見神話之研究(Ⅱ) |
97 |
劉惠萍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圖像與神話:漢畫像所見神話之研究 |
98(99、100) |
謝明陽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晚明詩學流派視野中的《莊子》詮釋─以公安、竟陵、雲間三派為討論對象 |
97 |
謝明陽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周亮工的「反流派」詩學 |
96 |
謝明陽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清初西泠派詩學論析─以柴紹炳、毛先舒論詩書為開展 |
95 |
謝明陽 |
中國語文學系 |
孚社及其詩學考論 |
99 |
魏慈德 |
中國語文學系 |
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的圖版與通假現象研究 |
98 |
魏慈德 |
中國語文學系 |
上博簡中的錯別字探析 |
97 |
魏慈德 |
中國語文學系 |
楚簡一字通讀為多字例探析 |
97(98) |
田島真弓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「跨國技術引進網絡-台灣的開放社會結構與高科技產業發展」專書寫作計畫 |
99 |
田島真弓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台灣TFT-LCD產業的技術典範發展軌距:從技術社會論的角度探討台灣與日本技術發展路徑的差異 |
95 |
呂傑華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新媒介使用、競選政見認知與政治信任之行動研究 |
98(99) |
陳素梅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「德國社會國:源起、重建與轉型」專書寫作計畫 |
97 |
陳素梅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從“秩序自由主義”到“盎格魯撒克遜式新自由主義”:新自由主義與德國模式的轉型 |
95 |
黃漢光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慎到哲學之研究 |
96(97) |
黎德星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台灣家戶遷徙之研究 |
99 |
黎德星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 |
老人居住安排、經濟與健康議題之研究 |
96 |
王鴻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總計畫暨子計畫二:地方永續發展之社會創新體系建構(II) |
95 |
王鴻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總計畫暨子計畫四:地方永續發展之社會創新體系建構(I) |
98 |
朱景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歐盟與中亞新夥伴戰略框架之分析 |
97 |
朱景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歐盟與俄羅斯關係:邁向更務實的戰略夥伴? |
96 |
朱景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歐洲聯盟與黑海區域合作政策:協同框架建立模式之分析 |
95 |
朱景鵬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土耳其加入歐洲聯盟之研究:問題與展望 |
96(97、98) |
朱鎮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政策類型與府際政策網絡—管制性與分配性政策的比較研究 |
95 |
朱鎮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政策網絡的管理暨課責之研究 |
95(96、97) |
高長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子計畫五:大陸就業制度改革與勞動力市場發展之研究 |
99(100) |
魯炳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政策企業家與公共創新: 我國國家公園行銷之追求卓越 |
98 |
魯炳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政策企業家推動政策行銷角色扮演之研究: 自由貿易港區政策個案分析 |
97 |
魯炳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從行銷到公共政策行銷理論概念接軌之研究 |
96 |
魯炳炎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行政研究所 |
為什麼要政策行銷? 我國民宿管理政策行銷之研究 |
98(99) |
石世豪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重訪新聞自由:概念及其源起 |
97 |
石世豪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新聞專業與媒體特權:法理論及其實證基礎 |
95 |
石世豪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再探新聞自由:概念源起及其定名問題 |
98(99) |
徐揮彥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歐洲聯盟視聽媒體服務指令之研究:以文化多樣性為中心 |
96 |
徐揮彥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經濟全球化與人權專題研究:多哈發展架構下之WTO與我國之參與(專書寫作) |
99 |
張鑫隆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新修正勞資爭議處理法中非工會爭議行為合法性之探討-從比較法的觀點 |
97 |
賴宇松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我國環境影響評估法否決權制度之研究 |
96 |
賴宇松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跨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之發展與我國法制之因應(Ⅱ) |
95 |
賴宇松 |
社會暨公共行政學系暨財經法律研究所 |
跨國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之發展與我國法制之因應(I) |
99(100) |
王君琦 |
英美語文學系 |
台語電影的性別再現初探 |
97 |
沈乃慧 |
英美語文學系 |
解析舞鶴後現代小說的政治性 |
97(98、99) |
施雅純 |
英美語文學系 |
運用3D虛擬英語教室多模式互動溝通促進語言學習(II) |
96 |
施雅純 |
英美語文學系 |
運用3D虛擬英語教室多模式互動溝通促進語言學習 |
95 |
施雅純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探索3D虛擬實境技術提升大學生第二語言溝通能力之可能性 (II)
|
99(100) |
許甄倚 |
英美語文學系 |
莎弗漫遊:巴恩斯、史坦茵、H.D.的去國書寫及女同志現代性 |
97 |
許甄倚 |
英美語文學系 |
莎弗漫遊:巴恩斯、史坦茵、H.D. 的去國書寫及女同志現代性(III-I) |
99 |
郭強生 |
英美語文學系 |
邊土、疆界與地景:重建當代美國西部小說空間(Ⅲ-I)) |
98 |
郭強生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暴力、叛亂與他者:現代英語小說中的恐怖份子(Ⅱ-Ⅱ) |
97 |
郭強生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暴力、判亂與他者:現代英語小說中的恐怖份子(Ⅱ-Ⅰ) |
97(98、99) |
陳鏡羽 |
英美語文學系 |
從法國文學想像理論分析當代「煉金術小說詩學」並深入「語言煉金術」之探討 |
96 |
陳鏡羽 |
英美語文學系 |
蕾阿 希蘿 幻奇小說研究: 法式女性神話詩學 |
95 |
陳鏡羽 |
英美語文學系 |
幻奇文學措辭與古語文體風格 |
97(98) |
曾月紅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應用批判識讀觀點來探究英語文教學:探討原住民英語學習的公平和均等議題 |
95(96) |
曾月紅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應用全語文於大學課程:提升大學生批判思考、創造力和社會互動能力 (II)
|
97 |
鄭育霖 |
英美語文學系 |
準確評估心理語言研究中受試者雙語能力之重要性 |
99 |
李依倩 |
華文文學系 |
網路懷舊討論中的世代認同與集體記憶 |
98(99、100) |
須文蔚 |
華文文學系 |
當代台港現代主義詩畫互文之場域研究 |
96(97、98) |
須文蔚 |
華文文學系 |
文藝思潮跨區域傳播現象研究:以50-60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在台灣與香港間的傳播為例 |
97 |
須文蔚 |
華文文學系 |
有害摻假食品事件媒體再現的內容分析 |
99 |
黃宗潔 |
華文文學系 |
物質文化與身分認同:以當代台灣女性敘事為例 |
98 |
黃宗潔 |
華文文學系 |
從飲食崇拜、戀物消費到戲耍虐待:當代台灣飲食書寫中人與食物之關係研究 |
97 |
黃宗潔 |
華文文學系 |
文學、動物、倫理觀:當代台灣動物書寫研究 |
96 |
黃宗潔 |
華文文學系 |
當代台灣自然書寫中環境倫理觀之建構(1980-2006) |
99 |
劉秀美 |
華文文學系 |
花蓮地區寺廟建廟傳說及楹聯故事調查研究 |
95(96) |
林奇蓉 |
經濟學系 |
外人直接投資、研發國際化與吸收能力 |
99(100) |
林燕淑 |
經濟學系 |
垂直產品差異下的產業內貿易、垂直整合與出口貿易政策之研究 |
96(97、98) |
林燕淑 |
經濟學系 |
外人投資、地方基礎建設與中央政府之最適政策 |
95 |
林燕淑 |
經濟學系 |
代工下最適產品品質之選擇與最適貿易政策 |
98 |
洪嘉瑜 |
經濟學系 |
選擇高薪或適才適所的工作? |
99 |
張銘仁 |
經濟學系 |
發展中國家的匯率波動與 Harrod-Balassa-Samuelson 效果 |
97 |
張銘仁 |
經濟學系 |
在縱橫資料中的實質匯率恆定性與購買力平價困惑 |
96 |
張銘仁 |
經濟學系 |
解釋實質匯率持續性:以太平洋盆地國家為例 |
95 |
張銘仁 |
經濟學系 |
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反應及其波動性的影響 |
98 |
李進益 |
臺灣文化學系 |
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對日本近代文學的接受 |
99 |
康培德 |
臺灣文化學系 |
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原住民頭人、村社整合與地域勢力變遷 |
98 |
康培德 |
臺灣文化學系 |
荷蘭時代臺灣原住民部落人物的地域性 |
97 |
康培德 |
臺灣文化學系 |
荷蘭東印度公司對臺灣原住民的地理區劃及其影響 |
96 |
康培德 |
臺灣文化學系 |
臺灣原住民對荷蘭東印度公司聚落重組的因應與互動策略 |
95 |
康培德 |
臺灣文化學系 |
十七世紀臺灣原住民的聚落遷徙 |
99 |
郭澤寬 |
臺灣文化學系 |
官方視角下的「鄉土」-「省政文藝叢書」研究計畫(Ⅱ) |
98 |
郭澤寬 |
臺灣文化學系 |
官方視角下的「鄉土」-「省政文藝叢書」研究計畫(I) |
99 |
黃雯娟 |
臺灣文化學系 |
日治時代熟番地權的轉變與邊區移住--三星與大南澳地區的比較研究 |
97 |
黃雯娟 |
臺灣文化學系 |
日治時代叭哩沙熟番的土地經營與再遷徙 |
97 |
潘繼道 |
臺灣文化學系 |
日治時期花蓮港廳下的沖繩人 |
96 |
潘繼道 |
臺灣文化學系 |
近代東臺灣太魯閣族「木瓜番」歷史變遷之研究 |
98(99) |
吳翎君 |
歷史學系 |
美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與外交活動 |
96(97、98) |
吳翎君 |
歷史學系 |
清末民初美國在中國的實業投資 |
95(96) |
吳翎君 |
歷史學系 |
美國對中國交通工程參與的個案考察,1912-1928 (II) |
99 |
李道緝 |
歷史學系 |
「中華民國53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」與僑資企業研究 |
97(98) |
貝克定 |
歷史學系 |
中國早期人造環境 |
99 |
貝克定 |
歷史學系 |
從漢代到唐代 長安景觀的詮釋 |
96 |
林美玫 |
歷史學系 |
婦女與差傳:以台灣聖公會北部四堂為例 |
95 |
林美玫 |
歷史學系 |
婦女與差傳:以台灣聖公會北部四堂為例 |
96(97) |
張璉 |
歷史學系 |
論國家祭祀禮制中的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象──從明代帝王廟祀與望祀之禮談起 |
96(97) |
許育銘 |
歷史學系 |
戰後處理與地緣政治下的國民政府對琉政策:以1940、50年代為中心 |
95 |
許育銘 |
歷史學系 |
「帝國」日本轄下周邊區域的對日協力者們(1)-台灣的「御用紳士」 |
96(97、98) |
陳元朋 |
歷史學系 |
近世士人飲饌文本中的身體感與邊界建構 |
99 |
陳進金 |
歷史學系 |
蔣介石的國家觀念與實踐 |
99 |
陳鴻圖 |
歷史學系 |
戰後臺東縣的移民與同鄉會(1945-1965) |
95 |
陳鴻圖 |
歷史學系 |
移民與在地化:鳳林「林田村」的再現 |
96(97) |
蔣竹山 |
歷史學系 |
新知識、新消費:清代中日人參消費指南書籍的比較研究 |
98 |
蔣竹山 |
歷史學系 |
藥物、醫學知識與消費文化:清代江南的人參藥用與補藥文化研究 |
97(98) |
王純娟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子女驟逝的哀傷 |
99 |
王純娟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事件之後,哀傷之始-人本取向的校園同儕死亡哀傷諮商模式之建構 |
98(99) |
李維倫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學習成為臨床心理(治療)師:心理治療學習經驗的定性研究 |
95(96) |
李維倫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兒少性侵害受害者之人際重構現象探索:受害者、寄養機構照顧者、以及非侵害父母間的互動形構分析 |
97(98、99) |
周育如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視覺之空間製圖系統之三項潛在因素研究 |
97(98、99) |
林美珠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心理諮商中的「敘事連貫性」:概念與實務關連性之探究 |
97(98) |
林繼偉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案主功能衡鑑:一個歷程性的效標考驗 |
99(100) |
林耀盛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天然災難受創者和助人者心理反應經驗探究:跨事件跨歷程之觀點比較 |
96(97、98) |
林耀盛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後創傷狀態:不同癌症時期病患及其主要照顧者的共構心理社會反應經驗 |
99 |
陳若璋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大學諮商中心之危機處理:其樣態與實務工作者處理能力之研究 |
98 |
陳若璋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心理師對大學生親密關係暴力處理能力與倫理判斷之研究 |
98 |
賈紅鶯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建構靈性整合的家族治療:年輕癌婦的家庭系統、靈性因應與轉化歷程 |
99 |
劉志如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內隱評量之應用 |
99 |
劉彥君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心理師之標準化病人訓練模式:自殺評估晤談訓練及扮演精神科標準化病人之影響初探 |
98 |
劉彥君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臨床心理衡鑑晤談技巧實驗課程:標準化病人訓練模式 |
99 |
藍玉玲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「鑑別診斷」之「心理衡鑑OSCE」的發展與信效度評估研究 |
98 |
藍玉玲 |
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|
心理衡鑑能力客觀結構式臨床測驗的發展與前導研究 |